1962年,印度军队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搞破坏,统帅的人是个叫考尔的中将。这位中将根本没有一次实战经验,却被任命为总指挥,结果没过多久就闹出了笑话。
一、印度的“赵括”作风
印度的心态真的挺特别的。独立之后,他们一点也不觉得曾经被英国管着是丢脸,反而把自己当成英国的继承者,觉得自己才是南亚次大陆的主宰。对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国、不丹这些小国,他们摆出一副“我最大”的架势,瞧不起,也想继续充当大家的“英皇”。
南亚次大陆上的国家其实对印度还没啥威胁,印度的心态渐渐变得越发自信,逐渐对中国的一些领土开始萌生了野心。
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,印度频繁在边境上制造小冲突,试图逐步夺取中国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。
印度人的那份自信啊,真让人琢磨不透。你得知道,朝鲜战争刚结束不到十年,1953年7月,美军灰溜溜地签了停战协议。
你说的这事啊,印军从哪方面觉得自己能赢过解放军呢?这个世界的谜底到现在还没揭开。
不过呀,印军倒是确实挺有这份自信的。
在这样的自信支撑下,印军挑中了考尔担任对中国作战的总指挥。虽然考尔有军校背景,但他从未在作战部队当过军官,一直混迹在各种非作战单位和后勤系统。凭借种姓之优和尼赫鲁的特殊照顾,他一路爬升到印度陆军参谋局长。在尼赫鲁决定对中国发起战事时,又把他提拔为第四军军长,交给他全面负责对中国的作战任务。可这人基本就像赵括似的,偏爱纸上谈兵,实际指挥打仗的能力几乎没有。
考尔一上任,就引来了不少老资格的印军将领的反对,特别是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,他的反对最为激烈。
蒂迈雅算得上是个资深老将,虽然不能说多么了得、聪明,但凭借长时间在位累积了不少经验,能判断出一项军事策略的优劣。
他对考尔的看法持有三点异议:
第一点,他认为不应采用据点战法。逐个建立据点,不仅没法对中国人造成实质性打击,还容易导致自己兵力分散。
第二是不能太早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前线,一旦中国人来个反扑,印军没有备用兵力,危险就来了。
第三点是,考尔没啥实战经历,单靠尼赫鲁的种姓关系提拔上去,部队不太认可他。
这三条里,蒂迈雅只敢说两条,第三条是在他私底下跟别人抱怨时提到的。
考尔中将毫不留情地把蒂迈雅的看法狠狠地驳了回来,怒气冲冲地说:“你都落伍了,等着我打败中国人的消息吧。”
那固执、自负的考尔中将根本没料到,蒂迈雅提出的前两条建议偏偏全都变成了现实。
二、饿得肚子咕咕叫的印度士兵
考尔中将指示前线部队不断渗透进中国境内,压制中国边防哨所,并加紧建设据点。
有些据点几乎就和解放军对峙着,有的甚至越过了中国的哨所,逼近到哨所的背后去了。
考尔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们说,这样一直干下去,整个西藏都得被那些伟大的印度人据点占满了。
等到据点差不多建好了,印度的精锐部队就会集中发起攻击,把中国军队全赶走。
一线的印军据点上的士兵们已经无数次向考尔中将表达了问候。
这导致了相关关系的缓和,双方的交流变得更频繁,也让一些误会得以澄清。
有部分印军士兵吃不上饭了,特别是那些深入中国境内、被困在中国哨所后方的据点上的部队。
那会儿中国政府定了个原则,就是在我方边境线以内30公里,不会主动开第一枪。只有印军越过30公里,进入我国领土,咱们才会出手。
30公里范围内的事照旧,咱们就采取顶回去、逼回去的办法。有些哨所占得很深,只要把他们的补给线给断了也无妨,时间一长,他们带来的粮食吃光了,自然会乖乖地撤退。
克节朗山谷里边,有个印军的据点,竟然还闹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:一对父子兵跟中国士兵因为吃饭的事儿,竟然成了朋友,挺有趣的一个插曲。
这个印军驻地深入到中国境内,供给出了点问题,已经断粮四五天了。有天,印军的飞机不顾被击落的风险,飞到克节朗河谷上空,投下了五大包补给物资。
可惜印军的飞行员水平不行,那些东西全都掉在了中国哨所,被解放军顺便拿走了。
印度士兵偷偷摸摸地出来瞧了一眼,过了一阵子,五个印度人就光着手走了过来。哨所的负责人阳廷安带着四名战士迎了上去。
带头的是个大胡子,从军衔上看,像是个连长。阳廷安只不过是个班长,因为上级交代了要先行礼再动手,阳廷安挺不情愿地对那个大胡子连长行了个礼。
大胡子会点中文,跟阳廷安聊了几句。听他说年纪不小了,得知阳廷安才20岁,他就招呼身旁的一个年轻印度兵过来,说这是他的儿子,今年才19岁。大胡子还让那个印度兵叫阳廷安哥哥。
闲聊结束了,大胡子直接开门见山,要空投的补给,他还坦白自己已经断粮好几天了,希望那年轻的中国士兵能大方点,把粮食分些过来,顺便还给他们一些。
阳廷安不但如数归还,还从哨所拿出一瓶五粮液,坐在河边和五个印度兵喝了起来。这瓶酒是班上的士兵徐瑞清的父亲送的,徐瑞清的父亲是四川省的一位高级领导。
大战临近的前夜,中印两边的十名官兵竟然悠哉哉地喝了一场跨国的小酒。喝完之后,大胡子不断向中国士兵竖起大拇指。
阳廷安转头问大胡子:“你们觉得这仗打得过吗?真碰上,也能赢?”
大胡子回头说:“你们太嫩了,打起来的话,我们冲上去,你们就往后退,胜负就定了。”
他们的意思就是,印军不停地推进,建起据点,逐渐蚕食中国的领土,在印军士兵看来,这已经变成了习惯,中国人似乎不敢出来反抗。
阳廷安立刻严肃地批评了那帮大胡子,责怪他们侵犯了中国的领土。
那帮大胡子大概觉得心里不踏实,悻悻然带着人溜之大吉了。
印度兵把中国兵叫做哥哥,虽然阳廷安没搞清楚那句印度语的意思,但这个印度大兄弟,是真的存在着的。
三、拆掉那个洗手间
没多久,边境上的紧张局势就演变成了武装冲突。
1962年10月,印军的考尔中将亲临战场前线,下达了炮兵部队的命令,准备发起全面进攻,意在彻底把中国军队赶过麦克马洪线。
没多一会儿,印度炮兵就锁定了一处特别的工事地点。
这处工事放在扯冬那边的山头上。
印军之所以特别注意,是因为这工事的位置很特殊。这座建筑坐在半山腰上,海拔高得能看到印度一边的很远范围。印军觉得,这肯定是中国军队设的观察哨和火力点,如果他们动手冲击,这个火力点可以封锁一大片区域。
不过,这个工事也确实显得太过招摇了,不用带望远镜,用炮兵肉眼就能大略判定方向,几发炮弹就能搞定。这可不合逻辑啊!
一旦发出进攻指令,印度炮兵的第一反应就是集中火力,朝那座奇怪的工事猛轰了十八发炮弹。
因为目标实在太明显,位置又太显眼,印军那十八发炮弹全都命中目标。这座解放军的工事瞬间被炸成了平地。
可是,让人感觉怪怪的事情发生了,浓烟之中居然没有看到一个解放军士兵跑出来。难不成那十八发炮弹把他们都炸死了?按以往的经验来看,这不太太可能吧,毕竟这地方是个半开放的地表工事,不是那种半地下的,挺容易跑出来的。
算了,不管怎么说,摧毁一座工事也算是个大收获了。新德里每日每夜都在盼着好消息,期待着前线传来的捷报,该是时候报告了。
考尔中将决定亲自写一份报文,发给总理传达。
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表示反对,他的想法是,现在战争还在进行中呢,我军刚刚拆除了一个没见到人的工事,难道就能宣布胜利吗?中国人还没有反击过来,要是他们突然袭击我军前线的兵力,战局还说不准会变成啥样。
第七旅作为印军的王牌部队,达尔维准将也有不少实战经验。凭着直觉,他觉得这个哨所肯定藏着鬼东西。
战场上互相炮轰也是个难免的序幕,把对方打一顿,总得有个说法,下一步对方也会还击。据说中国炮兵的水平可没得说,朝鲜战场上,那炮火可以跟美军比个高低了。
这个时候宣告赢了,真是有点太冒险了。
可是骄傲的考尔中将没在意这些,他来不及再等了。
他就直接跟参谋讲起了电报的内容。
让达尔维准将都没想到的是,本来只需要简单几句的战场电报,考尔中将竟然写了超过八千个字。
信里除了讲战况以外,还夹杂了不少跟战斗无关的内容,比如考尔中将那满满的自信、后勤的情况、天气的变化。至于战斗的核心信息,他只随便说了几句,连伤亡的具体数字都没交待清楚。
因为他讲的都是口语,参谋把这些废话整理成正式的电文,再将电文转成密码,花了七个多小时。之后把密码信发到新德里,又花了接近八小时。
战事一触即发的八小时里,印军前线电台唯一的通讯频道,被这封长得让人头疼的电报占据,导致前线再也传不出消息,后方也无法指挥前线行动。
就在这八小时之内,解放军顺利搞定了战备工作。
猛烈的炮火快要一下子倾泻在那不懂天高地厚的印军身上。
至于那座怪怪的工事,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火力点,也不是瞭望哨。
根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从前线步兵团传来的实际情况,那只不过是某个一线连队的厕所罢了。
你问为什么要把厕所建在半山腰上呢?其实,这样设计挺讲究的,一方面可以利用地势排水,保持干爽,避免积水。再者,半山腰的风比较大,能帮忙把异味吹散,减少污染。另外,也省得离主要兵营太远,方便士兵们及时使用。说白了,这样的安排既实用又考虑到了环境和方便性。
原来这个边防团的三连队,在搞高原负重训练的时候,效果还真不怎么理想。那边的海拔超过4000米,没经过科学训练的话,根本跑不了长距离。
对步兵来讲,跑不动那就真是要了命了。
虽然三连安排了不少负重长跑练习,但大家的热情不高,采取的办法也效果不佳。跑两公里就觉得坚持不下去,尤其是爬山那块,因为敌人据点离这里很近,训练时还得随时提防敌人越界偷袭,整个训练挺不得劲儿。
接下来,一位副班长想到一个不错的办法。
在半山腰建个厕所,大家非得跑到那去方便才行。上厕所都着急,跑快点爬上山。一人每天不少跑五六次厕所,这样一来,一天要爬五六次山,也顺便搞定了爬山锻炼的事。
连长一听,马上就批准了。
大家伙齐心协力,在半山腰搭起了个简陋的石头墙厕所。每天上下的兵们忙得不亦乐乎,热闹非凡。
张国华司令听完一线的情形,了解到真相居然是这个样子,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。
北京总参打听印度开完第一炮后,我方部队的伤亡情况,张国华专门提起这事,还带点调侃地说,印军用集中火力,把我们的一个工事给炸塌了。
总参又问:“哪个工事?听说印度那边大张旗鼓地宣传,说自己赢得了大胜。”
张国华回道:“什么工事?那是咱们边防团的厕所罢了。”
沉默片刻,电话里两边的人都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。
四、两个旅长报销了
战前,蒂迈雅是不赞成把兵力分散的,至于第七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,他也反对一味推进到前线,反对硬拼守住据点。
事实摆在眼前,印军里头确实有几位聪明人,知道解放军的厉害。但这些声音,全部被我们的伟大英明的军长考尔中将给忽略了。
印军像一群散乱的羊,越过国界后,毫无顾忌地在一片片哨站附近搭帐篷,打算继续发起攻势。
1962年10月20日清晨7点30分,印度迎来了又一个令人难堪的耻辱时刻。
解放军炮兵部队率先发动了连续15分钟的炮火轰击,印军当时毫无防备,完全没想到中国会如此迅速地展开反击。那轮猛烈的火力覆盖之后,死伤惨重,超过400名印度士兵丧生,一个营的兵力就此全部消失。
在战场上遇到牺牲其实也不算丢脸,但像印军这样没防备就白白牺牲的人命,就算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算少见了。
炮火一落,步兵就跟着冲了上去,战斗很快就迎来了解放军的节奏。
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亲自指挥大部队,运用了那套再熟悉不过的两翼穿插、中央突破的战术,很快就把印军第七旅冲得四散开了。
达尔维准将陷入了那套经典的连续追问:我到底是谁、我现在身在何处、我此刻在忙些什么。
他第七旅组织得太零散,大家没法配合起来,通信线路也被解放军切断了,过了几个小时,达尔维准将在几支营之间就联系不上了。
换句话讲,他就变成了孤零零的指挥官。
不用多说细节嘛,我军打进攻的时候,的确遇到了一些损失,毕竟是冲着印军守的堡垒去的,难免会伤亡。不过整体来看,我军的损失比印军要少得多。
克节朗山谷的那场仗,印军第七旅一昼夜就被分散得差不多了,乱成一锅粥似的。那些逃跑的印军像牛羊一样,在山野上四散奔逃,可惜大部分都被击毙或者抓住了。
达尔维准将是真机灵,一看到部队全完了,旅部也不指望了,就带着几名卫兵溜了,藏进了深深的原始森林里,在那里藏了两天。
可惜这地方是喜马拉雅山,原始森林里没有多少野果子野草啥的,没啥吃的。躲了两天,实在藏不住了,达尔维准将就出来找吃的,没想到刚到那儿,就撞上了正在搜寻残敌的解放军,差不多一个连的人马。
在那段还算能听懂的英文喊话里,达尔维准将勉强听出解放军在大声喊:“缴枪不杀!优待俘虏!”
他满脸痛苦地闭上了眼睛,然后把双手高高举起。
印度不肯就此认输,随即又发动了一次冲突,想要狠狠地惩戒中国人。
不过,印军还是感觉力不从心,战术上没多大调整,对解放军的作战方式也没搞懂。尼赫鲁硬是命令前线部队咬紧牙关,坚持猛攻。
在专家看来,这根本不算作打仗了,更像是送死。
印军第六十二旅又重蹈了第七旅的覆辙,惨遭解放军迅速穿插包围击溃,大片阵地都陷入了溃败。
要说印军傻,也不太贴切,打完一仗确实有点进步。这次败阵后,唯一和上次不一样的,就是跑得更快啦!
好多印军冲进了那片原始的丛林,一下子散成一股股,纷纷往自己国家的方向逃跑去了。
这就让印军出现了挺奇怪的情况,战后公布的伤亡数字里,失踪的人比死伤的人还多得多。
那失踪的人都跑哪去了呢?一部分是饿死在原始森林里,绝大多数则是往回逃回了自己国家。
偏偏六十二旅的旅长辛格准将没那么走运。
他带着几个人藏进了丛林,一位姓马的解放军新兵偶然发现了他们。这位新兵不会说英语,拿起枪就冲了过来,大声喊着“缴枪不杀”,指着辛格中将。
可怜的辛格准将根本不懂这个,汉语一句也听不明白,一看到这位小战士脸上满是怒气,还以为他要开枪解决自己,处在绝境中的他,肯定得拼一拼。于是,辛格准将掏出随身的小手枪,朝着那位马姓小战士开了一枪。
小马赶忙一滚,幸好没中弹,他反应得特别快,立刻还手开了一枪,结果当场把辛格准将给击倒了。
班长听到动静,赶紧跑过来一看,认出辛格准将的军衔。班长叹了口气对小马说:“你这小子,这可是个大官,抓活的你都能立二等功,这下三等功就没戏啦。”
在解放军追击的时候,由于沟通上出了点差错,闹出了不少又好笑又尴尬的事情。
那会儿军区指挥部下了指示,要尽量多抓活的印军,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央的政治调度。
各部队也搞起来英语学习,内容包括缴枪不杀、解放军优待俘虏那些事儿。上头的领导们叮嘱战士们,一边冲锋一边得喊,千万别把印军吓跑啦、吓坏啦。
可一旦动起来,情况可完全不一样。第一,咱们的战士文化水平低,学点英语根本难度大,开口说出来谁也听不懂是真话。第二,战斗的时候,敌人还端着枪呢,反应不过来,脱口而出的还是那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喊杀声。
那边的印军已经投降,挂了白旗,可我们这边的士兵在地堡外面乱吼乱叫,有的用带点土味的英语大喊,有的直接用汉语冲着他们嚷。
里面的印军搞不清状况,也不敢轻易露头,只好偷偷探个头想看看情况。没想到解放军战士误以为他们要反击,就立即发起了最后的攻势,一阵手榴弹扔过去,地堡里的几十个印军全都被干掉了。
中印之间的这场战役,最终是在我军取得了大胜的情况下,主动收兵告一段落。
尼赫鲁一直渴望在亚洲上领风骚,结果这个梦想最终也没能实现。
1964年1月,威信大减的尼赫鲁突然中风,变得半身瘫痪。
5月27日,尼赫鲁去世了。
关于那位印度的赵括,考尔中将,虽说侥幸逃过了严厉的惩罚,但不久之后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,军界和政界都再也没有他的消息。
反而是达尔维准将,被中国释放之后,回到印度变成了传奇人物,好多人把他当成英雄看待。这位英雄也是得意得不行,四处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,聊中国人对他的优待。
到了现在,咱们依旧没法完全弄明白印度人到底怎么回事。
658配资-配资安全平台-低息配资炒股网-低息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