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|pexels-alfie-binne©
物道君语:
常来常往,何以常州?唯常人、常心、常乐。
俗语有道: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,比起声名远扬的苏州、无锡,苏湖圈中的常州显得默默无闻。
直到今年苏超开赛,常州因一度垫底而爆火,被笑城市笔画输得只剩“州”了,常州人听了却不恼,反而一笑了之。
这座地处苏南的无名小城,到底有何魅力?
图|图虫创意 ©
展开剩余85%“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”
舌尖上的滋味,往往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精神特质。江南地区的美食,自然带有水的灵性与诗意的气质。
苏州有香气浓郁的洞庭碧螺春、无锡有汁多味甜的阳山水蜜桃、杭州有细腻爽滑的西湖藕粉,与江南其他地区相比,常州的滋味,显得尤为寻常,最为出名的是一碟萝卜干。
常州有句老话:“常州萝卜干,嘎嘣脆;常州人说话,爽利脆。”
这碟不起眼的小菜,色泽金黄,香气浓郁,脆嫩爽口。江南人喜甜,连带着萝卜干大多也是咸甜口的。
清晨早间,下一碗细如琴弦的银丝面,撒上葱花,再配上一碟咸甜脆香的萝卜干,常州人有滋有味的一天便开始了。
图|白羊伊伊呀 ©
常州最为日常的味道,还在一块麻糕之上。
没有其他江南点心丰富的口味与精致的外表,常州麻糕唯有咸、甜两味,皮薄酥重、香脆松软、层次分明,大过巴掌的金灿灿的酥饼上洒满了芝麻,如此而已。
虽说常州还有许多美味,太湖三白、焦溪扣肉、天目湖鱼头,但却是这块最平常的糕点,成为了无数游子最难忘的家乡味。
生于常州的“汉语拼音之父”周有光,对麻糕情有独钟,曾感叹道:“多少年离别故乡,最难忘常州麻糕香。”
平淡、日常、普通,这便是常州的舌尖滋味。也正是这最为家常的烟火气,在细水流长的岁月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。
图|小洁 ©
常州之常,渊源非常,这座城市有一股文墨书香气。
千百年间,齐梁文学、阳湖文派、毗陵诗派、常州画派、孟河医派等各家流派在此处灿烂,共同积聚成常州的千年文脉。
早在南宋,常州便有“儒风蔚然,为东南冠”的美誉,这座源远流长的江南小城,引得历史上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。
图|图虫创意 ©
苏轼,不可不提。
若说苏轼一生因贬谪、上任去过诸多地方,皆为朝廷所派遣,那么常州,却是他主动为自己所选的养老之处。
苏东坡一生来过常州十余次,首次是在熙宁四年,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,他自请外调杭州,途经常州,他写道:“多谢残灯不嫌客,孤舟一夜许相依。”此刻常州郊野的灯火,成为他寂寥孤独时的些许寄托。
从黄州赴任汝州时,苏轼专门绕道,行至江南,小居常州。
观水乡之景,免饥寒之困,远离党派纷争,家人、好友皆在于此,这段生活可以说是苏东坡一生之中最为惬意的时候。
“如惬平生之欲,逝将归老,殆是前缘。”这片江南水乡用它最为烟火的日常,宽慰了苏轼的丧子之痛,缓其官场斗争之疲,他萌发了在此终老的想法。
命运有意,造化弄人。
1101年,北归途中,苏轼再次来到常州,本意于此养老的他却居住不到两个月,便病逝了。知将不起,他叹道:“今且速归毗陵(常州旧称),聊自憩,此我里。”
历经官场沉浮的苏轼,唯有在此地时,方可被风光旖旎的水乡之景、源远流长的文气墨香,拂去俗世浮尘,做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常人。
图|图虫创意 ©
白开水,最适合用来形容常州的日子,平淡至极,却叫人视为珍宝。
“不纠结、少俗虑,随遇而安,以一颗初心,安静地慢煮生活。”这是汪曾祺笔下的《人间滋味》,也是常州人的生活态度。
素有“江南名士第一巷”美誉的青果巷,历代名人志士辈出,倚河而建,极富江南神韵。
但也正是这条名巷,满是生活味。白墙黑瓦处,随意找间喝茶小店,再买块虾饼、团子,听听远处传来的小贩吆喝声,就能坐上一下午。
待到傍晚时,余晖将尽,慢悠悠地沿着河岸散步,看到大片盛开的紫藤花束,自会由衷地为生活欣喜,为生命赞叹。
图|pexels-nati©
苏超接连垫底数月,常州人不怒不恼,不卑不忧,笑称自己是“十三妹”,只要进球,纵使并未赢得赛事,亦会振臂欢呼。
以常人心,做平常事,将非常之事物化为日常,从容有常地过生活,这便是常州人。
正是这常人常心,最为不常,不仅输得起,更活得漂亮。
一切大事琐事,在常州人的眼中,都能化做青果巷的晚风,化成京杭大运河中的秋水,化为天宁寺日落时分的钟声,化做餐桌上热乎乎的糕点团子。
无论天地给予何种赠礼,他们都欣然接受,再用双手将它打磨成最宜生活的模样,享受其中,然后再叹上一句:
“弗要忒惬意!”(不要太舒服了!)
活在当下、淡定平和、从容有常,这便是常州人的平常心,也正因如此,生活于常州人而言便“日日是好日”。
若是行之常州,某一片刻时分想久居于此,不必奇怪,不过是人之常情!
文字为物道原创,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物道:使物有悦人之美,人有惜物之心。每天早上8:00,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,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。在这里,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。微博@物道
发布于:北京市658配资-配资安全平台-低息配资炒股网-低息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