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的码头上,一艘插满红色旗帜的钢铁巨兽正蓄势待发。 它就是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首舰——“四川舰”。
从去年12月27日下水至今仅7个月,这艘满载排水量4.8万吨的“准航母”已进入首次海试倒计时。 甲板上密布的旗帜并非装饰,而是海军舰艇重大节点的标志:首次下水、首次海试、正式入列。 此刻的满旗高挂,宣告着“四川舰”即将依靠自身动力驶向深蓝,开启性能大考。
海试信号已明确
“四川舰”的甲板四周插满红色旗帜,每一面旗代表一个系统或部件完成调试。 这种仪式感背后是严格的工程逻辑:大型舰艇仅在三个关键节点插旗——下水、海试、交付。 2024年12月27日,它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完成首次插旗下水;如今时隔半年再次满旗,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:海试来了。
海试并非简单出海兜风。 专家分析,能进入海试阶段,证明“四川舰”的动力系统、导航设备、基本通信和损管装置等核心设备已完成码头安装调试。 更重要的是,舰体结构、水密完整性、消防救生等涉及航行安全的基础项目全部通过检查,达到出海标准。
对比中国上一代075型两栖攻击舰从下水到海试耗时约1年,“四川舰”仅用7个月。 这一速度背后是中国造船工业的成熟:舰桥脚手架已拆除,舷窗玻璃安装完毕,雷达天线全部就位,电磁弹射器的挡焰板升起——这些细节均被近期高清照片捕捉,印证技术整合的高效。
中美技术路线的分水岭
“四川舰”最颠覆性的突破,是全球首次在两栖攻击舰上应用电磁弹射系统。 此前,这项技术仅存在于中美两国的航母上。 但中美选择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:美国福特级航母采用中压交流系统,故障频发,平均弹射47次需停机检修;中国则为“四川舰”和福建舰配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,能量损耗低30%,充能时间仅27秒(美国需45秒),弹射效率提升40%。
这一差异直接决定实战能力。 传统两栖攻击舰(如美国级)依赖垂直起降战机,载弹量和航程严重受限。 而电磁弹射让“四川舰”能弹射30吨级重型战机:歼-35隐身舰载机满油满弹起飞,作战半径超1500公里;空警-600固定翼预警机升空,雷达探测范围覆盖20万平方公里;攻击-11隐身无人机可连续执行12小时侦察打击任务。
重新定义海上作战平台
1. 两栖攻击舰的本职
4.8万吨的体量赋予“四川舰”世界顶级投送能力:舰腹坞舱容纳4艘726A型气垫登陆艇,机库搭载40余架直-20、直-8L直升机,可一次性投送一个合成营的兵力及装备。 远程立体登陆能力碾压美国级两栖舰。
2. 中型航母的变身
252米平直甲板+30吨级重型升降机+电磁弹射,这三项配置让“四川舰”随时切换为航母模式。 它可搭载20架舰载机,包括歼-35、歼-15T、空警-600。 军事推演显示,其单日最大出动架次达50次,相当于一个中小型陆地机场的调度能力。
对比印度4万吨级滑跃航母(如维克兰特号),后者因起飞方式限制,舰载机米格-29K需减油减弹,作战半径仅700公里。 而“四川舰”的歼-35满状态作战半径超1200公里,载弹量多3吨,形成代际碾压。
3. 无人航母的先锋
甲板上的电磁弹射轨道适配多种无人机:攻击-11负责隐身突防,翼龙-3提供察打一体支援,HK-5000G反潜机构建水下屏障。 美媒《福布斯》指出,这种“无人航母”模式可在大型航母部署间隙,维持关键海域的持续存在,ISR(情报监视侦察)网络无缝覆盖。
核心测试项曝光
根据福建舰海试经验,“四川舰”首轮测试将聚焦四大关键:
动力系统:全燃联合动力装置(CODAG)在复杂海况下的稳定性,最高航速需突破25节;
电磁弹射:陆基测试中,同款系统实现0-300公里/小时加速仅2.3秒,但海上高盐高湿环境对直线电机和储能装置构成挑战;
舰机适配:歼-35与电磁弹射的G力匹配(飞行员承受极限为5G),空警-600着舰挂钩与阻拦索的协同;
生存能力:双层舰岛设计(前舰岛负责航行,后舰岛指挥航空)在实战中的抗损性,以及红旗-10导弹+1130近防炮的拦截效率。
从福建舰海试数据看,单日弹射测试最高达18架次。 若“四川舰”达到同类标准,将验证其“准航母”定位的可靠性。
658配资-配资安全平台-低息配资炒股网-低息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