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里的宝宝含着奶睡着,小脸红扑扑的,妈妈心里软得像揣了团棉花。可这份温柔里,总藏着一点小担心:听说喝夜奶会让宝宝长蛀牙,这可怎么办?
第九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说,我国5岁孩子里,71.9%都有乳牙蛀牙,而且75.4%的蛀牙都没及时治。可另一边,世界卫生组织又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以上。一边是宝宝的牙齿健康,一边是舍不得停的母乳喂养,好多妈妈都卡在中间犯难:到底该怎么选?
在9.20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,本期搜狐母婴【特别策划】就联系到儿童口腔科的刘佳殷医生聊了聊,发现夜奶和蛀牙之间,藏着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。
嘉宾介绍刘佳殷 医生
刘佳殷——儿童齿科医生、口腔全科医生、口腔医学硕士 医师简介展开剩余78% 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(301医院)住院医师规培认证 ·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、北京口腔医学会会员 ·中国牙防基金会金牌口腔健康推广大使————— ʕ·͡ˑ·ཻʔ︎ ——————
先说说口腔里的“小麻烦”吧。咱们的嘴巴就像个小生态园,平时唾液会帮忙清洁牙齿、中和酸性。可到了晚上,唾液分泌变少了,如果牙齿长时间泡在奶里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哈医大肿瘤医院口腔科的闫嘉群负责人说,像高糖、高脂的食物吃多了,不仅可能让人长胖、得糖尿病,还会连累牙齿,比如长蛀牙、得牙周炎。可能有人会问,母乳里不是有乳糖吗?会不会也有问题?专家解释,乳糖是母乳里天然存在的,本身没问题,关键看宝宝口腔干不干净,还有喂奶的频率——只要清洁做到位,不用把母乳当成“敌人”。
这里要分清两种糖,很多妈妈可能没注意过。一种是“非游离糖”,就是水果里的果糖、牛奶里的乳糖,还有米饭土豆里的淀粉,这些是天然的,不用太担心;另一种是“游离糖”,比如加在饮料、蛋糕里的蔗糖、糖浆,还有纯果汁、蜂蜜里的糖,这些才是让牙齿长蛀牙的“主力”。
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的荣文笙秘书长也说了,牙齿表面的菌斑才是让牙周发炎的“元凶”,所以不管什么时候,清理菌斑都是护牙的关键。
今年的爱牙日,专家们其实有个统一的说法:不用在“护牙”和“母乳喂养”之间二选一。刘医生还特别提醒,每天吃的游离糖别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,2岁前的宝宝更是要避免吃游离糖。
要是发现宝宝牙齿有早期蛀牙的迹象,比如牙齿上有小黑点、小坑,也别慌,做好这三件事就行:
• 每次喂完奶、吃完辅食,用湿润的纱布或者宝宝专用的指套,轻轻擦一擦牙龈和牙齿;
• 宝宝的牙齿问题进展快,每3~6个月带他去做一次口腔检查,早发现早处理;
• 只要宝宝长出第一颗牙,就可以用含氟牙膏刷牙了,注意用量,3岁前每次用米粒大小就够。
完全戒掉夜奶对很多妈妈和宝宝来说都不现实,为此儿牙医生××给出几个小办法,以此来降低蛀牙风险:
首先要养成睡前清洁的习惯——刷完牙就别再喂奶或者吃别的东西了。如果宝宝吃完奶已经睡着,不忍心叫醒他,就喂几口温开水,帮他冲掉嘴巴里残留的奶渍。
刷牙的方法也有讲究,口腔医生推荐6岁之前小朋友用“圆弧刷牙法”:刷毛和牙齿呈45度角,对着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,小幅度水平轻轻晃,然后再往上刷牙齿表面,一次刷2-3颗牙,里里外外都要刷到,每次刷够2分钟。
还有就是别忘了定期带宝宝看牙,比如涂氟保护漆,能帮牙齿多一层保护。
现在越来越多专家都觉得,别总想着“要么选夜奶,要么选牙齿”,更重要的是做好“综合口腔卫生管理”。就像哈医大的专家建议的,喝甜饮料、酸饮料时用吸管,能减少饮料和牙齿接触的时间——这个办法也能用在奶瓶喂养上,别让宝宝含着奶瓶睡觉,不然奶液一直泡着牙齿,很容易长蛀牙。
而且亲喂本身还有点小优势:乳头会伸到宝宝口腔后面,奶直接流到喉咙里,和牙齿接触的时间比奶瓶喂养短,对牙齿的影响也更小。
今年9月爱牙日,全国各地都搞了不少有意思的护牙活动。比如很多诊所就会走进幼儿园、走进街道等,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,讲清楚牙齿的结构、怎么刷牙才正确。这样的活动不光让孩子知道要保护牙齿,还教会了他们具体怎么做,再通过孩子把护牙知识带回家,让整个家庭都重视口腔健康。
最后再跟大家说一组数据:有研究追踪了500个母乳喂养到2岁的宝宝,发现只有那些口腔卫生没做好的宝宝,夜奶才和蛀牙有明显关系。刘佳殷医生也建议,别因为担心蛀牙,就放弃母乳喂养带来的好处——母乳里的免疫成分能帮宝宝少生病,还有丰富的营养,更重要的是,喂奶时的亲密接触,能给宝宝满满的安全感。
其实护牙没那么复杂,晚上宝宝睡着后,花一分钟用纱布擦一擦他的小牙齿,就能帮他挡住蛀牙的风险。对妈妈们来说,不用在爱与健康之间纠结,温柔喂养的同时,做好简单的清洁,就是给宝宝最好的守护。
发布于:北京市658配资-配资安全平台-低息配资炒股网-低息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